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鐵板燒雪舟


鐵板燒雪舟 Teppanyaki Sessyu - 難忘入口溶化
飛驒牛

銅鑼灣開平道1號 Cubus 8樓 8/F Cubus, 1 Hoi Ping Road, Causeway Bay | 2576 0880

本人評價: Like!


February 23, 2012

這晚約了兩位大哥開飯,還邀請了友人胃食妹V女同行。蘿白兄以他一貫作風,不但找來一個好地方,帶了美味的香檳和紅酒,最後還豪爽地搶著結了帳,實在感激。其實對於蘿白兄,要感激的又何止這餐。說起我在香港的『食』史,也不多不少是從認識蘿白兄開始。記得多年前剛回到香港時,沒朋友沒親人,不要說是刁鑽的食肆,就連人所共知的,我也一無所知。後來偶爾從一位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蘿白和他的飲食大爺們。是他對食的passion感染了我,還多得他不介意我當時像鄉下出城搬不知天高地厚,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飯局,讓我大開眼界,獲益良多。不然,我才不會是今天這個這麼愛吃的我。

今天他建議的是在銅鑼灣最新飲食大廈Cubus裡面的雪舟(Sessyu)。我對蘿白的選擇從來就抱十萬個放心,可是對於Cubus裡面的食肆,我對試過的都沒甚麼好印象,給我的感覺總是收費偏貴且價值是比較放在裝潢卓頭而不是食物裏面。所以對這次大哥的選擇我的確有過幾秒鐘的懷疑。後來我卻為了我這幾秒鐘感到慚愧萬分,事實又證明跟著蘿白吃是錯不了的

雪舟是一家由日本廚師主理,購用頂級食材的懷石料理餐廳。一進去你會看到一隻龐大的牛(雕像)在餐廳中間,先跟你打招呼的是它的巨型Pat Pat!好可愛!本來我就想試一試雪舟從日本引入的「飛驒牛」(Hida Beef,驒讀音[陀]),見到這頭大牛像以後,目標就更加鎖定了。

其實我也是這兩個月才聽過飛驒牛這牛種,在香港頗為罕見。飛驒牛飼養於岐阜縣(Gifu-ken) 飛驒山區,在我一查後才知道在日本它真的來頭不少,竟連續兩屆取得「全國和牛能力共進會」的最優秀牛肉賞,還打低殿堂級的神戶及松阪牛呢!所以價值當然不菲,在雪舟150g就要$830,比九州黑和牛還貴。當然,物以罕為貴,我倒覺得算是物有所值,起碼省我一程去岐阜縣的時間和旅費吧!

跟其他和牛一樣,飛驒牛的口感非常嫩滑,肉的香味非常濃厚,可是它卻比其他和牛較少油花,吃起來應該是比較健康吧!我們這晚把牛簿燒和厚燒也都點了。我個人就比較喜歡薄燒,薄牛肉片卷上長蔥以鐵板燒,蔥剛好跟牛肉裡的油做個平衡,而且因薄身所以特別顯出它的嫩滑。厚切的就燒到五成熟再切成粒,入口即溶,不用任何其它調味,濃濃的牛肉汁卻已在口中洶湧而出。

     

因牛肉實在太精彩,所以差點忘了提之前的菜式。首先店員建議我們先吃魚生壽司,被蘿白蘿白堅決拒絕,說在雪舟他志必在鐵板燒。只是我不聽說,堅持點了一件我最心愛的海膽壽司。樣子看上去還算新鮮,可是吃下去卻欠鮮味,而且更大的問題是壽司的飯是熱的!壽司大忌喔!又再後悔沒聽蘿白的。


一個南瓜Mousse的前菜後是我們的第一道主菜。本來我們點的是大鮑魚,店員卻說今天大的不夠好,幫我們改成鮑魚仔。結果這鮑魚真的好新鮮好甜,每人一隻原隻燒然後切成片上。而且特別之處是底下鋪著昆布,這兩者的味道原來很配的呢! 


上牛肉前的另一款菜是燒龍蝦。龍蝦新鮮甜美,除這之外龍蝦就是普通龍蝦一隻吧,不在這多寫了。值得一提反而是配襯的牛油汁,廚師加放了pesto在牛油內,pesto的香味把蝦的鮮味特顯出來。我們一把年紀的,也都把脂肪膽固醇拋諸腦後,把汁都點清光。


最後上的當然是鐵鈑燒不可缺的炒飯。這兒的飯好特別,用了上等雪裡紅去炒卻刻意炒得不太乾身,質感是粘粘的,吃入口卻反而有清新的感覺,不像平常的牛油炒飯般濃和膩。

結果這晚餐後又胖了幾磅,不過算了吧!為了美味的食物,Let's get fat!! 

(這餐是有續集的,當晚在場的另一位大哥吹雞,原班人馬下星期將到生記吃魚子醬炒蛋...Stay tuned!)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Green Waffle Diner


Green Waffle Diner - 鬧市中的偷閒Brunch Place 
中環嘉咸街35-39號嘉豪大廈地舖  G/F, Kar Ho Building, 35-39 Graham Street, Central | 2887 9991

本人推介: So so
January 21, 2012
香港人大都是識食之人,餐廳小至做蕃茄通心粉的大排檔,大至大酒店的三星法廚餐廳,只要是好吃的有賣點的,無論路途有多遙遠崎嶇,都紛紛給他們找到出來。這些餐廳被受追捧,理所當然。不過奇怪地,有時候偶爾會碰到一些餐廳,明明知道味道裝修服務都一般,但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歡。尤其是吃Brunch的地方,似乎不特別在乎質素,只在乎性格和感覺。
Green Waffle Entrance
Green Waffle Diner, 隱藏於中環摩天大廈群中的嘉咸街菜市場內,就是一家這麼樣給人感覺的店子。聽說早在160多年前,在香港還沒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這裡就已經是一個市場。那天農曆新年將至,從皇后大道沿著市場往上走,看著攤檔的婆婆大賣各種各樣的年貨和蔬菜,忽然好像時光倒流七十年,連我也忍不住買了一些髮菜蠔豉去應一應景。以前住在西半山,也一直沒有去感受這兒特別的氣氛呢!所以呢,人總是忽略身邊的好東西。
一直被兩旁的熱鬧情景吸引,很容易會錯過了Green Waffle小小的門口。這兒座位不多,建議大家週末在12點前來到,通常不用排隊等位。這兒顧客大都是年輕的外國人,感覺跟外面的街市剛好做個大對比。頗為簡單舒服的diner環境,坐著等我們的食物時,就令我想起我在加拿大的家裡,坐在廚房等媽媽把早餐拿出來時的感覺。價錢卻不便宜,這陣子發現在香港要買“簡單”的感覺還真不便宜的。
雖然早聽說這裡的Steak and Egg Skillet是最好吃的菜,但我們一行三人因不想點一樣的東西,所以分別點了一份Steak and Egg Skillet,一份Macaroni & Cheese和一份Fried Chicken with Waffle。結果我們還是全部搶著吃那份Steak 。所以在這兒奉獻一句,凡事別貪心想要全部東西。好的一個就夠,其他要來沒用。
那先說最好的,這個Skillet的idea除了令食物更耐熱更香噴噴以外,還為這道菜加添了那種小時在港式西餐廳裡吃鐵板餐的興奮。底是焗薯仔粒洋蔥蘑菇跟牛柳粒混在一起,再加上一層溶了的cheddar cheese。這個配搭聽起來也流口水吧!在最上面還有兩隻poach得剛好的雞蛋,切開後蛋黃直流進下面的配料。最後,這道菜的關鍵是要把所有東西撈在一起,盡量把所有材料都塞進去每一口,這才感受到滿足的感覺喔!
跟著是Mac&Cheese。在Casa Private Kitchen吃過大廚Jamie在Menu以外特別為我們Party而做的Mac&Cheese以後,就從此愛上了這個東西。可是它雖簡單,把它做得好的地方卻不多,所以沒什麼期望。果然這兒的還是讓我大大失望。我妹第一口還沒嚼完就說:「好似Crap!」她說得模模糊糊,原來她說「好似Kraft」!哈哈,都差不多吧。真的跟從前在大學捱夜時吃Kraft水汪汪的那種Mac&Cheese差不多,當時還覺得美味非常呢!可惜這兒要貴十倍!
最後是炸雞跟Waffle。餐牌說這兩樣看起來是毫無關係的東西,配搭起來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便試試看吧!我嚐了一口以後,結果是更加不明白究竟為什麼要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那隻雞腿一點juice也沒有,加上沒漿料的Waffle, 成件事乾得害我多喝了一整杯橙汁呢!不過如果閣下喜歡甜的話,這個Waffle還是弄得不錯的,非常脆口,可是我卻嫌它本身味道不夠,加上多些Maple Syrup後就差不多了。
我一開始就聲明這裡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吃,可是在香港除了酒店外,吃brunch的好地方真的不多,而且有性格有感覺的就更少了。每次約朋友去Brunch,唯一提議都是Oolaa!,真悶透! 所以我還是把這家小店向大家推薦,不過,記緊不要亂點,Steak and Egg Skillet就好了!不然,結果自負。

The Helenia


The Helenia Bistro - 用心去經營的浪漫小店

大坑書館街25號地下  | 25 School Street, Tai Hang |  2972 2993

本人推介: Super Like!
February 6, 2012
2月6日,元宵佳節的早上在公司接到一個電話,電話中人說:「中國人情人節,"係咁二"都要打個電話給你。今晚吃飯吧。」哦,原來是一段時間沒聯絡的F先生。我猶疑了一會,最後回答說:「好吧,老規矩,我選餐廳。」  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The Helenia。 這家在大坑小街內的小餐廳,在幾個月剛開業的時候就急不及待試過一遍。不得不相信一見鍾情這回事,當時我一看到門口那個白色優雅的招牌就愛上了。 還記得當時是聖誕節前,內裡有一棵小小的聖誕樹,每張桌子上都點著小小的油燈,感覺特別溫罄。那天也是跟F先生在一起。
迎接我們的仍是漂亮的Helen,一見我們便道:「還是你們上次在窗旁的位子。」居然還記得我們呢,真窩心。那是全家店最好的位子,自成一角,建議大家訂位時也不妨試試要求這張檯子。這兒一定要預早訂位,因為老闆兼大廚Jonathan堅持以sous-vide(一個源自法國的低溫煮食方式) 來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營養。代價是準備時間非常長,羊架還需要超過18個小時呢!因我早上才訂位,所以我們也只有改吃三文魚和牛扒了。
不過在繼續討論之前,先為你們加段小插曲吧。其實Helenia這個名字跟Helen並不是巧合的相近,而是男朋友Jonathan特別為她命名的。因為男朋友的理想,她放棄了原本的職業,決定與他肩並肩向夢想進發。和Jonathan喝著酒閒談時,他不止一次提到女朋友對他的支持有多重要,他還說:「不用上班的所有時間我都希望陪著她,做些開心的事,因為她為我實在放棄太多了。」 聽到這時候,看看Helen,還是溫柔的笑著。這對情侶,男才女貌,本身都已經夠羨煞旁人的了,更難得的是他們可以擁有同樣的夢想和堅持,手牽手的朝著夢想一步一步往前走。對我來說,他們是現代版的童話故事,從食物裡我彷彿隱約地嚐到他們的幸福。
首先頭盤是簡單卻新鮮的雜菜沙律,加上自家調製的balsamic dressing,酸酸甜甜的先把胃口打開。然後到真正的主角了。這個sous-vide的概念非同小可,需要不計成本耐心再加對食物萬分的熱誠才可以堅持下去。首先需要昂貴的器材,然後到煮的程序,比如說平常10分鐘就熟透的三文魚,用sous-vide的方式要把水控制到42度左右,把調味後的魚放在真空袋裡面然後在水中浸兩個半小時,最後還要用超熱的煎pan把面燙一燙,才算大功告成。一番心血之後的成果是外面微香內裡卻是既嫩又鮮味十足的三文魚肉。當然材料本身也是上乘的挪威三文魚了。

F先生的主菜是slow cooked prime rib。同樣以隔着真空袋浸入微熱的水十多個小時,然後煎香。驟眼看跟普通煎牛扒無異,但切下去可看得見一片均勻的粉紅色,不像煎扒般外熟內生,放入口中更會發現肉的質感軟綿綿,鮮味在咀嚼間慢慢滲出來。我覺得平時扒房的煎扒就好像化了濃妝的美女,外表吸引,濃香的味道一放進口中便爆發出來,一見必鐘情。可是能吃多少及吃第一口時的那種震撼感能維持多久,見人見智。慢煮的牛扒加上微煎後,卻像一個素妝的美女,第一口並不震撼,但細嚼時你會感覺到不同層次的味道浮現出來,而且不覺膩。喜歡哪一類女孩子,因人而異,但如閣下要把我立成一類的話,我希望是後者。哈哈!
$480 的Set menu 中有四道菜。Interestingly, Jonathan 選擇把pasta dish安排在主菜之後,一反西餐的傳統。不過一向口味中化的我,粉麵打後的次序剛合我意。而且意外地,這兒的Helenia smoked bacon pesto linguini竟成了我近期最愛的pasta。最正宗的意粉做法嗎?不。不過心思創意味道卻滿分。用熬一整天的秘製濃stock慢炒出來的,每條麵吃起來都味道十足且神奇地還al dente。最後上菜前加上不能缺少的秘密武器—燒着rose wood後產生出來的smoke—然後立刻把意粉連煙蓋上。在枱上把蓋打開時,香噴噴的木味煙燻散發出來,可以同時動用到視覺嗅覺味覺去感受這個菜式。重點推介大家親自一試。
最後是甜品frozen tiramisu, 吃起來像吃tiramisu雪糕,卻還品嚐到tiramisu蛋糕每層不同的質感。連我這個超級non-dessert的人也差些把整件吃完。把最後一滴紅酒都喝完後,已12點多了。元宵就這樣溫馨的渡過了。
很久沒有試過一間新餐廳令我印象那麼深刻了。是The Helenia的食物質數,是Jonathan對食物的執着,還是Jonathan跟Helen的一往情深感動了我,我不太清楚。只知我一定會再回來這家小店。在Helenia令我明白到,食物要耐心烹調才會有味道,夢想是要有恆心去追尋才會達到,感情也是要細心經營,對彼此有信心,才能開花結果,細水長流。在這祝Jonathan 跟Helen 有情人終成眷屬。

小澤日本料理


小澤日本料理 - 溫馨抵食的Omakase  
中環嘉咸街49號地下C號舖 Shop C, G/F, 49 Graham Street, Central  |  2526 4828
本人評價: Like! 
January 12, 2012
自從 Sushi Sase (鮨佐瀬) 在香港開業後,好久沒有再拾起興趣去嘗試其他日本餐館,因為總認為不會找到更好的。今次感激Mr.C帶我來到「小澤」這家小小的日本料理。雖然跟 Sushi Sase 還是兩碼子的事,可是以價錢計算的話,肯定超值。
位置於Soho區的嘉咸街,旺而不繁,店內佈置簡約,舒服。一直懷疑他一點也不了解我,結果這次的選擇還算合格吧!估計店内容客量不會超過25人,一進店內看見大多桌子都已坐滿了客人,看來大都是熟客,氣氛還不錯。我們沒有選擇 Sushi Counter 的位子,在旁邊的兩人桌坐下。
剛從老家加國渡假回港,「渴」了3個星期,坐下當然二話不說先點一瓶720ml大吟嚷。自問無 Sake 不歡,但卻對它毫無研究,幸好對酒略知一二的Mr.C在旁,所以安心的讓他選好了。平民化的玉乃光純米大吟嚷味道不錯,在這售$450,價錢尚算合理。
到點食物了…我們本來就打算嚐這裡的Omakase,一聽到誠懇的店員說「Omakase 每位$550」後,我們當然毫不猶豫,連餐牌也沒看便齊聲說「就 Omakase吧」!
嚐了一些小冷菜頭盤後,第一碟先來的是醬汁油金魚薄切。一向主觀的認為這是新派玩兒,總覺得醬汁大都把薄薄的魚片鮮味蓋過。小澤的做法卻是稍為厚一點,我個人認為這厚度比較適中,吃起來比較有口感,醬汁也沒太搶味。來4款魚生– 針魚,瘦肥吞拿兩味,油金魚腩。魚夠新鮮,針魚帶輕輕的青檸味道,感覺清新。
跟著是茶浸三文魚壽司,做法是先用熱茶把魚表面浸到微熟,然後放進冰水降温。 半生熟,滑且帶微香。向來對三文魚生沒什麼好感的我,倒是覺得這煮法挺特別。跟著是每人一件的赤貝壽司,好久沒吃Akagai,清爽甜美。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海膽是我的幸福泉源。海膽進我口的時候,永遠是我感覺到最幸福的一刻,所以當晚一直期待它的出現。結果,不錯卻不是最好的,沒有想像中的鮮甜,難免有一點失望。其實客觀的說它並不差,我們還問了店員,確認是日本北海道的來貨。只不過,又一次證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然後是牡丹蝦。其實太大的蝦生吃那種粘粘的感覺,我老是不太喜歡。反而這裡的蝦個子比平常吃的較小,味道卻是很甜,剛合我口味。
每次吃日本菜,總讓我深深的感覺到我是一個透透徹徹的中國人。因為我肯定自己再好吃的也不可能從頭到尾只吃這些冷冷的東西,沒熱的下肚子實在不行!幸好最後是燒吞拿魚鲛,因燒得剛好所以甘香且嫩。滿足了!
到尾聲,那位誠懇的店員問我們夠不夠飽,明明飽到抱著肚子,Mr.C卻竟然反問說:「不飽的話又可以怎樣?」臉皮真的夠厚!結果又給他騙到一件手卷!難怪我爸從小就教我跟妹妹一個道理:「凡事唔駛怕問,問多一句又唔駛死嘅」。哈哈!原來老爸真的永遠是對的!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Welcome to Let's Get Fat in HK!


Self Introduction

事先聲明,本人並不是食家。比我識飲識食之人,在香港,甚至在我身邊的朋友中已多不勝數。如讓他們知道我竟然斗膽開這個所謂的Blog,肯定被笑死。所以在這裡澄清一下,我只是一個愛試、愛吃、愛玩的女孩子。寫這個網誌是怎麼開始的呢...
在金融界任職多年,生活於繁忙的工作中,工作完後便立即盲目地投身於瘋狂的吃喝玩樂當中,尤其是「喝」,實行著外界所謂屬於Investment Banker的生活態度 - 「Work Hard, Play Hard」!我並不批評這種生活方式,in fact,我認為每位年輕的Banker也不妨試試,畢竟這也是生活體驗之一。 可是近這兩年,人大了,忽然發現我遺忘了當年我獨個兒離開了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膽粗粗的帶著僅夠一年用的碩士課程學費和生活費到倫敦時的那種精神。上天給予我們寶貴的生命是用來「活」的,而不是用來白白消耗的。
記得我和很久以前一位男友看的第一套戲內的主題曲,「活著多好」,成了一首對我來說是define了我倆以及那個年代的歌曲。當時在簡單開心的日子中,能真正的感覺到「活著多好」,現在想起還能會心微笑。後來因為工作及種種個人經歷原因,令我忘掉了這感覺。有一天在想,現在有甚麼還能勾起我那種感覺呢? 男人,不可靠了。金錢,夠就好了。美貌,早就沒有了。終於我想到的,就只有吃的!
記憶中我笑得最大聲時,必定在與好友共聚的飯台上、家中最多的雜誌是飲食雜誌、每次心情不好時,看上一整天的Food Channel後,心情必然大好。所以靈機一觸,反正朋友同事們都常問我該到哪裡開飯, 就不如寫下一些我在香港的Food Experience與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吧!
在開Blog之前,在這兒感謝我的一班「飲食朋友」這些年來帶著我飲飲食食,讓我大開眼界。 也陪伴著我享受生命,無時無刻都提醒我要記住Live My Life With Passion and Appreciation。你們都是這個站的 Inspiration 和 Reason of Being。 感激!

From A Fatty In HK